他是传奇:年逾九旬仍写书 笔耕不辍 一生出版书籍30余本

米色阳光

在大家眼中家住光环社区的孟昭华是个传奇的老人。

说奇,是因为他至今撰写出版的书籍已有30余本,而如今89岁的他仍旧笔耕不辍,今年和明年他还有两本著作即将问世,堪称高产作家。

说奇,是因为他是研究中国民政史的第一人,他所编著的书籍都是传奇之作,其中《中国民政史稿》更是第一部中国历史上的民政史方面的著作,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国内外!独一无二。

说奇,更是因为他是个快乐的老人,体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仍保持着每天花6个小时写书的习惯。他说写书就是他的兴趣,只要坐在写字台前,写出心中所想,他就会无比快乐。

孟昭华,出生在吉林省,1946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入了东北大学。孟昭华介绍,那时候还在战争时期,大学生正可谓是天之骄子,万里挑一。在课余时间,躺在宿舍的床上,同学们也会谈论自己的理想,孟昭华还记得当时同学们有个约定,就是毕业之后都要引领一个领域的发展,有属于自己的著作问世。

虽然学习的专业是法律,但是孟昭华对历史也特别感兴趣。1948年,东北大学因战乱迁校址北京,孟昭华便跟随着学校留在北京。新中国成立后,孟昭华便进入了中央财经人事局工作。1960年,他又调入民政部民政干部学校任教。

潜心研究开创“民政史”

这份新工作让孟昭华既兴奋又担忧,担忧的原因在于在任职前领导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,负责教民政史这门课程。但是在此之前,并没有这个课程也没有相关的研究。

1960年至1963年这段时间,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图书馆看书,孟昭华开玩笑说单单《二十四史》这本书都快被他翻烂了。经过3年时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对中国民政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,便开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。

写书是不断积累不断释放的过程,并非一蹴而就。孟昭华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研究,1984年11月20日,他的第一本著作《中国民政史稿》问世。这本书的出版,轰动全国,中国有了第一本专注研究民政历史的书籍。

退休不退岗醉心创作

退休后,孟昭华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。先后出版了《中国民政史》、《中国灾荒史记》、《民政思想史》、《灾难大百科》等30余本著作。

《中国民政史》这本书算得上他的代表作,书籍分为上下两册,足足有200多万字,手稿加起来就有40多斤重。孟昭华介绍,这本书于2006年10月1日出版,凝结了他40多年的研究成果,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及夫为他在书的扉页写下“修史育人”四个大字。孟昭华说,这四个字就是对他一生最高的评价。

采访间隙,记者随手翻开了《中国灾荒史记》这本书,书内详细记录了我国各个朝代发生过的重大“天灾人祸”。说起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孟昭华不禁叹了口气,“哎,每个灾荒都免不了死人,灾民的苦难一般人是很难想象的。”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,他说记录这些历史并不是为了揭露伤疤,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从中吸取教训,防灾减灾。”

在孟昭华的书籍里大到一个朝代的户籍政策,小到某年某月的一次灾荒全部记录的清晰明了,堪称中国民政版的“史记”。他总结,历朝历代衡量一个为官者好坏的标准就在于他是不是爱护百姓,有没有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。

老有所为写作成习惯

光阴荏苒,孟昭华所著的不少书籍都已渐渐泛黄,但坚持写作的这个爱好他却未曾更改。“我最新创作的两本新书《民政辞海》、《元清户政考》也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版了。
孟昭华介绍,虽然马上就要到90岁了,但是他的思维很清晰,头脑很灵活,他把这些都归结到了经常用脑进行创作上。“原来身体好的时候一天能写六七个小时,想到一个观点就想把它完整的写出来,很难停下来。”孟昭华说道。

他还告诉大家,老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并坚持下去,不能依赖别人,要努力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精彩。孟昭华还表示,他的研究并不会因为年纪大而停止,会一直进行下去,生命不息,学习不止!

0 条回复

你可以 登录 参与互动,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