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海碗 盛满酸甜苦辣

茶小兔

时光荏苒,岁月无声。不知不觉间,谁偷走了我们的青春,谁又偷走了我们的年华。当我们迫不及待握紧双手想要留住时间时,它却不留情面的在指缝间流走,握不住,寻不着。
稚儿的笑语还在耳边回荡,两鬓却已变得苍苍。来不及张扬青春,却已至耄耋之年。唯有回忆是时光的记录者,记录下我们曾经的年华。天气炎热,本期本报带您领略大海碗里面的人生滋味。
说起碗,我们再熟悉不过了,那是每个人一日三餐的必备工具。在垂西社区的袁学振、何德玲夫妇家有一只特殊的大海碗。它盛装过抗战时期的“共和面”,解放战争时期的的棒子面、疙瘩汤,它还盛过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红烧肉、排骨汤。这样一只经历了苦难、波折而又满载幸福的碗令袁学振夫妇难以割舍。
初到公婆家
就见这只碗
1984年的一天,何德玲带着羞涩的笑容踏进袁学振的家门,婆婆端着一只碗放在桌子中央,碗里缭绕的热气直往外冒、散发出红烧肉的香味,这天何德玲结婚。虽然碗里肉香,但却被这只不太美观的大粗碗煞了风景。
   在20世纪60年代,平民百姓家里使用的都是大瓦盆、大粗碗,盆碗裂了以后,修修补补接着使用。那时,大街上到处有喊着“锔锅锔碗喽——”的手艺工。因此,何德玲对于锔了锔子的碗并不陌生。但是,婆婆在自己大婚的这天使用,何德玲还是有些不理解。
   后来,她才知道,这只碗是在清朝末期生产,丈夫袁学振的爷爷、爸爸在不同的时期都使用过,这只碗在袁家有着深刻的纪念和历史意义。
大海碗
为壮劳力专用
   据袁学振回忆,1960至1963年,全国闹饥荒。那时的人民是困苦的,很多省的人民都到了煮树皮吃的地步。“那时我们家里吃的是稀稀拉拉热汤面。”袁学振因为是家里的壮劳力,所以要用大碗吃饭,这样好赚钱养家。
“我当时每天都端着大海碗咕噜咕噜喝下连稀带汤的早饭后,便匆匆出门去劳动。”虽然袁学振当时还是饿着肚子,但是这只能多盛饭的大粗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   何德玲过门后,婆婆经常跟她提起这只碗。一次晚饭后,何德玲和婆婆一起刷碗,婆婆抚摸着这只锔了锔子的大海碗给她讲述家里的故事。
   “在抗日战争时期,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,只能吃8种面掺在一起的共和面,你们的爷爷使它吃了十好几年。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百姓生活仍然困苦,大家只能吃用棒子面拌的疙瘩汤,那时候到了你们的爸爸使这只碗,他使了大半辈子……”婆婆的讲述让何德玲陷入了无限的沉思。
   在与婆婆相处的日子里,何德玲陆陆续续的了解了碗的故事。这只碗是家里壮劳力的专用碗。
岁月沧桑
碗里装满感情
   过了20世纪60年代艰苦时期后,人民过上了好生活。大家开始使用搪瓷盆、小碗吃饭。何德玲一家便拿这只大海碗来盛红烧肉,盛排骨,全家人共同享受碗里的美食。“到了90年代,我们便把它放柜子里,不再使用了。”那时候,他们居住在崇文门花市大街的平房里。
   2011年,平房要拆迁了,何德玲夫妇去整理东西。他们从柜子里发现了这只碗,何德玲眼睛湿润了,因为,婆婆已经不在人世了,这只碗记载了他们家人的全部感情。
   现在,何德玲经常拿着这只碗对女儿讲述婆婆曾给她讲过的故事。这只碗记录了袁学振的家里人和家里事,也记录了历史发展过程中,家里的变化。何德玲夫妇珍藏着这只碗,并经常教育女儿,“生活好了,不能忘记祖辈们吃过的苦……”
   在袁学振夫妇的教育之下,何德玲的女儿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袁学振夫妇打算把碗作为家里宝贵的财富留给女儿,一代传一代,不忘祖辈劳动的辛苦。

1 条回复
tora    2013-09-25 08:47

只能发文字,无法有表情或超链接?!?

你可以 登录 参与互动,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