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引领“适居行动” “怡舍”为新就业群体筑起“暖心之家”

双井13社区

在北京国贸CBD的璀璨夜景旁、距离中国尊仅咫尺之遥,有一处为新就业群体筑起的温暖港湾——“怡舍”。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,更以亲民的价格和完善的设施,成为快递员、外卖配送员、家政服务员等工作之余的安心居所。
外卖小哥张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回到整洁明亮的六人间,空调送来清凉,独立卫生间里热水汩汩流出。“月租划算,离配送点就两公里,再也不用每天骑电瓶车奔波一个多小时回郊区的租处了。”张伟笑着说。
“怡舍”的背后,是双井街道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“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三项行动计划”及朝阳区新20条具体措施的创新实践。街道以“13社区”党建品牌2.0为抓手,着力打造这一示范项目,精准对接并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的住房需求。这里不仅配备酒店式公寓标准的管理服务、干湿分离的独立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,更以人性化的细节和可靠的安保,让住户感受到“家”的温暖。
喧嚣都市与温馨居所之间的反差,折射出“双井速度”之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。通过扎实推进“适居行动”,双井街道正以实际行动破解大城市中新就业群体的居住难题,探索出可持续、可复制的民生服务路径。
党建引领把方向 凝聚工作合力
随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,新就业群体成为超大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。然而,在工作地点高度集中的同时,他们的居住却往往分散、偏远。“白天奔忙在核心区,晚上回到远郊出租屋”成为常态,通勤压力和生活成本困扰着他们。“双井街道在前期建设了分布广泛的全时驿站,解决了‘歇脚’的问题,但如何让小哥们‘安居’,成了新的任务重点。”
围绕这一新任务,双井街道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,将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工作纳入重点任务;联动区级部门、辖区企业等多方资源,在西大望路上开辟了“怡舍”这一“第二阵地”。在工作地之上布局居住地,这是街道将“服务半径”不断延伸的重要尝试,也是党建引领下政企协作的创新成果。
精准对接需求 打造安心居所
双井街道坚持从实际出发,通过深入摸排和精准识别,摸清新就业群体数量分布、居住痛点与实际需求;依托党建协调机制,联动多部门和企业开展专项调研,明确聚焦租金承受力、通勤距离、基本生活配套等关键问题,为实现“精准对接”奠定坚实基础。
双井街道的“怡舍”适居行动总建筑面积为6839平方米,结合调研结果,项目规划208间房间,可容纳1100人,每间均配备24小时热水、空调、阅读灯、USB接口等基本设施,并特别设计干湿分离卫生间和隐私帘,切实回应了新就业群体对“租得省心、住得舒心”的共性诉求。
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,“怡舍”项目不仅注重生活便利,更加注重安全品质。人脸识别门禁、24小时保安值守、全覆盖监控和烟感喷淋系统筑牢安全防线,免费高峰班车往返国贸、大望路等区域,有效减轻通勤负担。共享厨房、洗衣房等公共空间配置齐全,极大提升了居住体验。
来自河南的保洁员李大姐欣喜地表示:“共享厨房设备特别全,洗衣房也方便,在这儿生活省心多了!”美团配送站王师傅也感慨道:“之前租民房月租2000多,现在不仅省钱,还能享受这么多贴心服务。”
“怡舍”项目的成功运营,是对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工作的又一探索。未来,街道将不断优化住房保障和服务体系,通过“适居行动”的持续推进,让“新群体”逐渐成为社区“老邻居”,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在超大城市中找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,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。
从驿站到家园 全链条服务基本成型
双井街道以“一人一册”方式为新就业群体建立服务档案,聚焦其实际需求,提供基础与专业服务。截至目前,已为900多名新就业群体建档,组织开展服务150余场,累计提供服务超2200人次。
这一历程始于“建站扎根”,双井街道以全时驿站为基,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充电、遮风避雨的首站温暖;进而迈向“赋能成长”,通过技能培训、职业指导等服务,助力其职业发展与个人提升;继而进入“体系共建”,以光彩公益基金为引擎,推动管理服务升级,打造友好街区、友好园区,形成系统化支持网络;最终抵达“安居圆梦”,以“适居行动”破解居住难题,完成新就业群体管理服务的一块重要拼图,实现从“从业之地”到“心安之所”的深层跨越。
双井街道不断延伸服务触角,构建起了覆盖新就业群体工作、生活、成长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支持体系。这一服务模式是城市治理从基础保障到系统支持、再到安居圆梦的全链条探索,逐步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为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0 条回复

你可以 登录 参与互动,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